上一篇文章《唐诗格律难懂?普通读者只需掌握几点即可!》我们介绍了唐诗的基本格律,今天我们继续讨论唐诗的格局与情感。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后面会有关于唐诗的系列文章。
我们都知道唐诗是诗歌的巅峰,但好在哪儿呢?是因为诗人多,作品也多吗?是因为文字优美传神吗?显然不全是。
我们诵读、欣赏诗词,不能只局限于纸面上的几十、几百个字,而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情绪等因素。若论文字的生动、细腻,宋诗并不在唐诗之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字意浅显,不拘泥于格律,就像是以读者的视野在观察,读之仿佛身临其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一个“细”字,一个“尖尖”,一个“立”字,和缓细腻,江南水乡的静谧、柔美跃然纸上: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而唐诗与宋诗相比,其中蕴含的情感更为丰富、直接,家国情怀更浓,显得格局广阔、大气恢宏。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文字很通俗易懂,但读罢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极易引起异乡游子和家乡亲人的共鸣。
提起唐诗,就不能不讲到送别诗,有唐一代,著名诗人无不是交游广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名山大川,在诗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送别成了诗作的绝佳题目,这也是唐诗的浪漫之处。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近乎白话的简单四句,便把送别的场景、依依惜别的思绪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更为文雅、厚重: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生动的描写、起伏的意境,婉转而强烈地表达了送别之情,同时其引出的安西则暗指了盛唐的辽阔、强盛,与边塞诗有所呼应: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则在表达离情之上,升华出了表达自身怀才不遇,又自信骄傲的个人情感抒发,其挥洒如意,天马行空,直接超越了离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唐诗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边塞诗的存在,《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大气磅礴、感情浓烈,集中体现了大唐诗人的家国情怀,很多著名诗人无论是否去过边塞,都有这方面的佳作,这就更体现的唐诗的格局之大,因篇幅较多,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