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卦
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11月5日,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以《周易》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出现内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的圆形图标,1926年11月25日,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为清华学校校徽。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训。
意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而且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仍然会成为他们激励自我、影响社会的精神标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北大校训是什么意思
北京大学并碧桐绝无明确的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悔姿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阿飞观点温馨提醒: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轮磨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北京大学
北大校训的背后故事和寓意
北大没有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祥敏爱国谨桥枝进步,民主科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都不是北大的校训。由于历史的原因消丛,北大的校训至今没有定论。
民国北大校训是什么
北大一直没有确定的校训[8]。盛传的校训有两个,第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二个便是“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没有校训明隐仿佛激谈厅是一个遗憾,但是,作为北大,没有校训,仿佛便是最好的校训——充分的个人侍肆发展空间,或许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这正是北大的精神所在。
北大的校训是出自于哪里
训取自周易: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但是北大并没有像清羡吵华这么系统的校训。
它最初的校训取自:“博学之 审握旁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校训:兄皮侍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为八字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