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向给大家分享长者心理咨询手法相关知识,如果能解决您在长者心理咨询手法方面面临的问题,请收藏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对老年人心里疏导从哪几方面做工作
老年人除了生理上的衰退之外,也有一个心理上的衰退问题。工作的失去,亲友的去世,时代的变化,下一代的不理解,疾病缠身等等,都会引起老年人的感怀神伤,严重的还会演变成困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心理疾病。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要掌握一些老年人的心理疏导技巧,预防和消除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一.了解老人心理的技巧要想做好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心理,以便对症下药。怎样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注意倾听老年人的心声
听听老人的心声,如老人退休前后的适应或居住、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的情形,以及老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从这些方面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另外,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有时候,老年人通过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心情就变的格外的愉快了。
(二)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神态要注意观察老人的不安神态,了解是什么原因导致老人不安的。一般可以从下列因素找到原因:老人的文化背景,老人的价值判断与态度,社会对老人的看法与偏见,老人对社会的反应以及老人适应社会环境的情形。
(三)了解老人的交往
通过了解老人的亲友交往状况来了解老人的心理。了解老人结交朋友的状况,老人对友谊,尤其是异性友伴的需求,与人相处或学习、做事情形以及老人是否会关怀别人,是否喜欢与人接触,是否喜欢运动散步,生活是否充满了生气等。
另外,还要了解老人的独特性,尊重老人的尊严。了解老人是否喜欢自己决定,自己选择,是否喜欢批评人家或喜欢撰写过去事迹,是否有自尊心,是否参与有意义的活动,是否善于处理私人物品,是否保持其独特性。
二.与老人谈心的技巧
(一)作好谈心的准备工作
在与老人谈心之前,工作者要作好准备,尤其是谈话的主题和大致步骤,以及谈话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突然变故,自己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自己都应该有所预料和准备。
(三)选择好谈心的时间和场所
与老年人谈心,时间和地点要选择恰当,不宜占用老人的休息时间或从事其喜好的娱乐活动时间。在地点的选择上,要以清静幽雅之地为宜,同时要注意是否有影响谈心的第三者在场。如有影响谈心的第三者在场,就要换一场地或请其离开。第三者若对谈心有正面影响的,则要注意控制谈心的主题和主要任务,不要让第三者喧宾夺主。
(四)对老年人的称呼要恰当
对老年人要使用尊称,若该老年人以前有职务的,可以老职务相称,但要注意选择其曾担任的最高老职务相称。
(五)确保谈心的察毁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在谈心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防止跑题。当老年人说话出现跑题现象时,要注意利用提示语或手势将其拉回主题,确保谈心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六)谈心过程中注意保持倾听的姿态,不要喧宾夺主谈心的过程实质也是老年人的一种心理宣泄,因此,工作者要注意当好听众,听老人诉说。在此过程中,可利用提示语、手势或身边的物体来控制老人的思路,防止老人跑题。
(七)注意控制好谈心的时间,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老年人的身体比较虚弱,因此,谈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二.如何协助老人应付生活压力
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来自生活的压力,诸如来自疾病、子女、亲友和社会交往的压力等等,若不能妥善处理,便会酿成心病,危及老人的身心健康。怎样协助老人应付生活压力呢?我国台湾学者李增禄提出了下列一些技巧可供我们借鉴:
(一)鼓励老人参加各种有益活动
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消除老人晚年生活的寂寞,增添晚年生活的蔽猜情趣,还有助于老人忘却生活中的烦恼,消除生活压力。
(二)协助老人正确对待生活压力
许多老人的生活压力往往来自对家庭、生活环境、健康或经济等方面的忧虑。如有的老人为子女或孙辈的未来担心,有的老人为自己的身体情况担心,还有的老人盲目与人攀比生活条件而导致自己心理失衡和不愉快等等。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协助老年人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社会现象,消除杞人忧天式的焦虑。
(三)协助老人的亲友理解老人
工作人员可以与老人的亲友交流,告诉他们一些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学宏没型和心理学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老人的行为和心理,从而改善与老人的相处关系。
(四)协助子女与老人沟通
老人由于深居简出,社会信息不灵,非常希望有人经常与他聊天、闲谈。当子女回到家里时,常常会像小孩似的找出许多话来讲。而子女由于有自己的生活安排,常有意无意地回避与老人的交谈,这是老人最难以忍受的。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要协助子女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经常与老人叙旧
老人不愿丢失人生的价值,昔日的生活、事业是他们值得珍藏的东西。过去意味着自己勇敢、幸运、智慧,是老人勇敢生活下去的一种“动力”。所以家人要多与父母回顾他们的曾经往事,以及当年父母培育自己成人的一些趣事。
2、不要嫌老人话多
喋喋不休、好讲话、反复关照是老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也是行为迟钝的一种反映。正像老人的行动已不像以前干脆利落一样,讲话也容易唠唠叨叨,子女对老年父母的言行要多理解,有耐心。
(五)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工作人员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真诚地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取得老人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让老人多一个知心朋友,有效地协助老人消除其生活压力。
(六)与老人探讨以往应付生活压力的方法
老人应付生活压力的方法如果不恰当的话,不但不能消除生活压力,反而会雪上加霜。因此,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人探讨以往应付生活压力的方法,纠正老人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协助老人找出应付生活压力的更好途径。
(七)适当赞美与鼓励老人
观察老人所重视及珍惜的人、物、事,适当加以赞美与鼓励。每个老人都会有一些他自己所重视或珍惜的人、物或值得他自豪的事情。假若对他这些人、物或事给予恰当的赞美或鼓励,往往会让老人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老人对生活的信心,使老人更加热爱生活。
四.老年人心理异常的疏导和治疗技巧
(一)衰老感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而衰老不可避免。老人产生一种觉得自己老了的感觉,即衰老感。衰老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老人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
1、衰老感的主要表现
衰老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它的表现主要有:
(1)情绪消沉。情绪消沉导致衰老加速意志衰退,进而加速生理上的衰老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或导致、暗示出新的疾病。
(2)感到年迈体衰。“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老人走上了下坡路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力回天。
(3)失落感严重。经常陷入一种尴尬状态,老是觉得“这个世界不再需要我,人们把我遗忘了。”
(4)敷衍度日。起床、早餐、午餐、晚餐,认为无所谓,可有可无,好象自己仅是一具没有灵魂只有生命的躯壳。
(5)不思进取。早年的习惯,如看报、看电视等,不再保持,认为“反正都没用了,还看它干嘛。”
2、对衰老感的疏导和治疗
对于产生衰老感的老年人应以家庭单位为主、社会交往为辅来对其进行疏导和治疗。
亲属是老年人的主要依靠对象,他们要对老年人采取理解、支持的态度,应积极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调治。而社会交往是一个有着衰老感心理问题的老人的必要治疗条件,因为融入到生活氛围中,他们才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不至于产生“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
(二)离退休综合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老年人到了适当年龄,就要离开工作多年的职业岗位让年轻有为者上,这是十分正常的。但离退休的老同志却由于适应不了所处环境和生活习性的突然改变,往往会出现情绪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还由此而引发其它疾病,严重影响了健康。这就是离退休综合症,它是离退休老人在离退休后的一番不适应的体验。
1.离退休综合症的表现患有离退休综合症者,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干什么好,甚至出现强迫性定向行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性情变化明显,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总是怀旧;易猜疑和产生偏见;情绪忧郁,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燥热等。
一般说来,事业心强、好胜而善争辩、严谨而偏激、固执己见的人,发病率较高;无心理准备而突然退下来的人发病率高且症状偏重;平时活动范围大而爱好广泛的人很少患病。女性较男性适应快,较少出现离退休综合症。
2.离退休综合症的成因
这种病症的主要原因是离退休后的抑郁伤感,它包括:
(1)失落感。社交圈的缩小、人际关系的改变、无所事事的清闲、一些愿望的落空和遗憾等,都会干扰情绪而影响心理平衡,而产生失落感。
(2)怀旧。退休后的空闲易沉缅于往事的回忆,及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终因似箭光阴的流逝而产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遗憾。久而久之,则心情抑郁,性格孤僻。
(3)恋友。退休后远离同事、朋友;熟人相继作古,老来失伴,常常会感到凄凉悲切,忧郁孤独。
许多人没有退休盼退休,一旦退休后却又羡慕以前忙忙碌碌的日子。一些人执拗地抵抗自然规律,不肯放弃原来的社会角色,结果常遭挫折。或者对退休后的生活没有精神准备,没有作出适当的安排,退休以后顿感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生活得很无聊。一些人可以出现情绪的焦虑、抑郁、紧张、愤懑、恐惧,也可以出现自卑、强迫、多疑、挑剔等心理状态,还可并发心悸心慌、肌肉跳动、颤抖不安、失眠多梦、夜尿、便秘等症状,甚至引发心理和生理性疾病。
3、对离退休综合症的治疗
如何科学地安排离退休后的生活,避免离退休综合症的产生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必要的思想准备。对离退休事先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乐天知命,超脱豁达,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2)生命不息,活动不止。离退休后卸去繁重的工作担子,可把精力用到力所能及的活动中,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己保持“有所为”,感到还“有所用”,这样就不会为失去原来的角色而感到空虚、忧伤。
(3)注意保健,防止疾病。体弱多病,犹如雪上加霜,会给晚年生活投下阴影。因此,要注意身体的保养,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锻炼。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病早治,无病当防。
(4)生活丰富,家庭和睦。家庭成员对于离退休人员要多关心,经常与他们交谈,不使他们感到寂寞。离退休人员也要适当利用时机走亲访友,保持社交活动。多参加适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使生活丰富而充实。
(5)对离退休生活一般都有个适应过程。在此期间如发生过分焦虑、抑郁,可适当服用舒乐安定、佳静安定等精神松弛剂。连续失眠者,可短期服用药物诱导睡眠,以建立新的平衡。
(三)老年期恐病症
一部分老年人本来身体很健康,可一看到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顽固地认为自己也患了某种疾病。虽经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及庭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老年期恐病症”。
1.老年期恐病症的表现
(1)自感身体严重不适。觉得有头痛、头胀、眼花、记忆力减退等身体上毛病。
(2)神经症状。神经极度衰弱,有时还莫名其妙地耳鸣、失眠,产生麻痹感、疲劳感等。
(3)消极等死。认为自己行将就木,不愿意再做什么事,得过且过地“等死”。
(4)消沉颓丧。茶饭不思,精神萎靡,在别人看来好象真的有病了。
、2、老年期恐病症的成因
(1)认识不足。面对身体素质的每况愈下,有些老年人总要求自己的身体像年轻时一样强壮,对那些生物性衰老、健康状况的“自然滑坡”认识不够,或对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够重视,病情明显了才意识到,由此产生恐病心理。
(2)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经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与医学科普文章上的种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紧张和恐惧。
(3)环境的刺激。老年人经常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参加追悼会,看到别人的疾患与逝去,总觉得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怀疑自己患病,惶惶不可终日。此外,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家庭中的环境、气氛不和谐,及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老年恐病症或疑病症倾向是一种自恋情结,从年轻时性爱指向他人到老年时转而指向自身,转向对自身的过分关切和爱怜。据研究,老年妇女的疑病观念显着多于老年男性。
3、老年期恐病症的治疗
恐病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疼痛或感觉异常。患者对症状感受鲜明,描述生动。当经过必要检查证明其没病时,只要患者将注意力从自认为的患病部位转移,症状就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由于恐病症病人的敏感多疑与固执,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固有观念。由于思想负担过重,忧愁焦虑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甚至会真的引发疾病。
恐病症病人应及时接受心理治疗。配合医生做有关的各项检查,证明自己身体健康后,应耐心地接受医生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当医生对病人个性上的缺陷提出忠告时,病人应积极纠正。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药物,以便放松情绪,消除忧愁与焦虑。病人还应积极参加文体娱乐与集体活动,把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此外,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做松弛训练,或练气功等,也可收到一定疗效。
(四)“空巢”孤独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又是父母的骄傲和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如释重负的同时会发现自己寂寞了。面对这一变故,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巢”孤独感。
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恐惧或害怕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万多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百分之四十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子女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显得“孤苦伶仃”。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若老年加上患病,更容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快速加入了老年性痴呆的行列。
1.“空巢”孤独感的表现
有“空巢”孤独感的患者往往表现出爱回忆往事,觉得受到冷落,不喜欢参加活动,闭门发呆,不同亲友来往。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冷淡,觉得人情冷漠,认为子女离开了自己就没有了情感依附。
2.“空巢”孤独感的成因
(1)认识上的错误。不能正确认识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后要独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但为人父母,却不习惯于这种事实。
(2)感情上的错觉。极端地认为子女不在身边了,感情也不存在了。
(3)固执地怀旧。觉得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清静得如同一湖死水,因而郁闷、孤独。
(4)情绪上的排外。没有发觉身边的老伴是自己唯一的终生伴侣,因孤独而产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绪。其实,很多人并不孤独,因为老伴会永远和自己呆在一起。
3、对“空巢”孤独感的辅导
(1)正确认识家庭发展的规律。在当今社会,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去哺育自己的后代,这是家庭发展的规律,父母是无法改变的。
(2)正确对待孩子的“离巢”。孩子“离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孩子长大了,父母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眼光。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对他们总不放心,总觉得孩子离开了自己便不能正常生活。其实,在孩子的生活空间里,有一套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有—套自己的处理事务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与自己在看法和作法上的分歧当成孩子的幼稚、无知和无能的反应。对孩子“离巢”的关心是必要的,但担忧则大可不必。
如果孩子长大了,事事处处都离不开父母,结婚无住房,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经济拮据,每月要求父母补贴;孙辈无力抚养,非要寄养在老人家里不可,这只能反映出子女的无知、无能和幼稚,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不必消极地哀叹。同时,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给他们更多的体贴和帮助,注意消除误会,吸引他们经常回家来团聚。
(3)夫妻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一般而言,孩子出生后,夫妻感情都会逐渐转向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夫妻间的关心和体贴相对地减少了。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夫妇俩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夫妻情感的交流,进一步改善夫妻的关系,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遭遇丧偶,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重建家庭,营造欢乐的家庭气氛,使自己的情感有寄托。
(4)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当自己感受到孤独时,可以考虑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多交朋友,努力与有各种人和睦相处。一方面要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态从紧张趋向松弛。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
(5)开拓新的业余生活。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和撰写作品等活动中获得乐趣,将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脱离出来。
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回答老年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老人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他们是从哪方面想不开纠结,就从哪方面引导,引导他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结果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做到耐心细微,既然是老人,有人生丰富的经历,有养成的执拗性格,根深蒂固的老观念,不可强扭他们的思想顺从你的想法,我还是强调,要“引导和尊重”为主。
从我切身经历的事例和大家谈一谈我的父亲。
父亲是个高寿的人,现年88岁,在他40岁的年龄,生的我这个“老丫头”,兄弟姊妹六人的大家庭,父亲喜欢和我说事。
因为远嫁千里之遥,不能时时与父母见面,内心有很多遗憾。
三年前,有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说爸爸最近特别蔫,甚至天天躺床上不爱起来,问他哪不舒服,他不说,前几天哥哥带他做的体健,连血压都正常,这就奇怪了,想来想去,我觉得父亲心里有事儿。
立马动身赶到家,看见父亲瘦了很多,明显是状态不好,强忍着心酸和父亲拉家常,想洞悉父亲的“病源”出自哪里。
攀谈中,父亲说:和他一起工作的老同志,徐姓的叔升羡叔就相继走了两位,董姓的叔叔走了一位,姜姓的邻居也花尽力家里的积蓄,没能救过来,这些都是和他工作过的人,都比他小,条件也比他好……他谈了很多感慨,道出了内心感觉暮年的悲哀。
我蓦然发败笑肆现父亲的心病是吓的,导致心情低落的原因是自己老了,比自己小的人走了那么多,是不是阎王爷也向我招手了?强烈的生命即将到察轿尽头的危机感,他吓唬自己,生命不久了……
于是,压抑,心情低落,高兴不起来,对生活麻木了,躺床上混时间,说不好听的话就是直接等死。
听了父亲的唠叨,我给父亲备了一小杯酒(平时父亲喜欢喝点,但是不多),然后我陪父亲边喝边让他说,让他找到一吐为快的感觉,等他再也想不出什么事还没说了,我就说我对人生的看法,和他说的那些心事,举身边的例子给他听,并时不时地“拍马”我老爸是我最崇拜的男人,这一生的责任啊,担当啊,对妈妈的呵护,对子女的义务责任,没人可比,85岁了,还是响当当的男子汉,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只是当时我发自肺腑的说出来,是复读机一样的念叨给父亲听,起码他也会从子女的肯定中觉得这一生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没有遗憾,挺自豪的,现在我想想那时候可能也是以“拍马”的形式先哄他开心一些,状态会好一些吧!
之后我又陪他几天,带他看天上的云,看头上飞过的鸟,看植物上寄生的虫子,看花开的灿烂,看和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帮他回忆他当兵时候的故事,帮他想起旧时候的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帮他回忆养我们这些孩子的不易,帮他数落他儿女现在生活幸福和美满……
我说,既然你想到了那么多的老同事没有了,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捡来的幸福,我们还有机会做您的孩子,我们有的时间是快乐的,幸福的,哪有时间去心情低落,哪有时间做自我折磨?
父亲精神了,又可以和以前一样正常生活了,不再唉声叹气,不再赖床不起,又可以和母亲打嘴仗争功了。
其实我并没做到孝敬父母,但是经过这件事,我几乎最长的时间是俩月必回,因为我要工作,离家远,但是挤时间哪怕陪他们一个晚上,都会去做他们的“静听使者”让他们倒出心里的烦闷,或想不开是事,老年人的心理是脆弱的,智力退化的像个孩子,需要呵护,需要陪伴,需要给他们唠叨的机会。需要被人关注。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父亲的事儿很多,以后有机会我都记录下来,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的。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子女工作不在身边,缺少交流,内心孤独。二是没有固定的工作和事情可做,心灵空虚。三是到了人生最后一站,情绪变化大,尤其看到身边人的离世,会出现疑病等消极情绪。当老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首先要说服子女尽可能的多抽出时间陪伴老人,多和老人交流;让老人重拾年轻时候的爱好或者培养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做,老有所好,便不会空虚;转移老人对消极事情的注意力,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户外活动。
老年多大了?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症状?如偏大年龄的老人,建议找医院就诊,不一定是心理问题,先排除老人痴呆可能性
老年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做心理辅导,如果按年龄分,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难度大些,中青年相对好点,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自控能力比较差,配合度就差,所以效果往往不好。而有些老年人自以为经历丰富,觉得自己懂得多,也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
但问题在于,如果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是很痛苦的,内心纠结,心神不宁,情绪低落,睡眠不好,饮食不振,不愿意与人交流。这些问题是他本人也不想的,也会希望尽快摆脱。
作为家人,可以老年人想摆脱痛苦的心理,引导他接受心理咨询,也可以找些比较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的文章,音频让他看,听,如果他觉得这个咨询师说的有道理,就会接受咨询。
具体的咨询过程,是心理咨询师和老年人互动的过程,只要积极配合,就可以摆脱痛苦。
人这一生有多少年,谁也不知,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离去,也许下次就是我。
既其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恐惧、失去、死亡,害怕面对。
如果一个人生活,没有任何兴趣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现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的阶段,做为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而且网络也发达,可以通过视频对话,让老人不觉的孤单。
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心理 健康 的投入,在各基层社区投入了很多,有居家养老,有养老院,但还是不能满足 社会 需要,这就要有家庭、 社会 、义工的三维一体的养老模式,相信将来会更好的。
倾听、陪伴、支持、听老人讲自己的故事,让老人感觉在这还是有人听我说,最后祝全天下的老人晚年生活幸福!
让他感觉到被需要,让他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1、首先区分老年人出现的是什么样的严重心理问题?
例如:是情绪容易愤怒、生气,还有有些抑郁,还有焦虑,还是暴躁,还是发呆等等,厘清楚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就是疗愈的一部分。
2、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
是严重的开始?有段时间?很长时间?等
3、最好的心理疏导是倾听和陪伴,如果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人有价值感!
要去正向引导,但,不可操之过急,凡事无绝对~
(知之甚少,不足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我的建议:
不要让老人自己感到生活单调、乏味。
生活单调、乏味会使人对一切丧失信心,容易陷在苦闷中,导致和加重心理问题,无法协调自己的神经系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精神 健康 、协调情绪、平衡神经活动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使生活丰富多彩。不要过于注意身体。
随着 社会 经验以及年龄的增长,还有对死亡的深刻认知,老年人的思维定势也与日俱增。
所以呀,别跟老头老太太们找过不去。
俗话说得好嘛,“生死看淡,不服也不干,就用大道理说服你。”
以上就是与长者心理咨询手法的相关内容,也是关于对老年人心里疏导从哪几方面做工作的分享。看完长者心理咨询手法一文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